今年在日本過新年,有些無聊,可能因為我沒什麼朋友可以聚(…泣…),除了找一天去淺草寺人擠人湊熱鬧以外,幾乎都待在家裡,直到食物沒了再出去補貨。我在台灣時本來就很「宅」,現在有點像只是「換個地方宅」。
「特地把生活移到號稱時尚之都的日本東京,卻繼續當宅女,有沒有頭殼壞去?」……很多人大概會這麼問。
或許是個性使然,我本來就不愛出門玩耍。如果不是因為有人找我,而我也答應了人家要出去的話,我是幾乎不出門的,除非家裡沒存糧。
需要「補貨」的話,也幾乎是把要買的東西列好,開車出去繞一圈,採買齊了就回家,不太愛把時間花在逛街。平時上班日的路徑也幾乎都是家裡->公司->家裡(以前每週三下班後打羽球除外),很少在外拋頭露臉。
前陣子有一位朋友寄了一篇文章給我,標題叫做「為什麼她交不到男友?」,我十分精確的符合”不願面對的真相之五”-->『宅女不出門,男人也不會來敲你的門』...這一項。
對啦,這是事實。
我從不諱言我很宅,可是我就是不喜歡出門啊。
我喜歡在家看影片、聽音樂、學學新歌、電視節目包羅萬象也有很多好看的節目。窩在沙發裡看看書或雜誌也很棒,一杯咖啡配些餅乾or蛋糕就是愉快的午茶時間。我不覺得東西要多貴or多精緻,重要的是愉悅的心情,如果有要好的女性朋友來訪一起談談天,讓我張羅茶水點心忙一下,更是開心。雖然冰箱裡很多是冷藏或冷凍食品,但我自己依心情組合搭配,雖沒有大廚手藝,照樣可以有模有樣騙騙自己的味覺。(喊窮歸喊窮,依舊把自己養得白白胖胖)……
屋子裡有網路,掛在網上看東看西或找資料,一兩個小時也不覺累。週末常是洗衣打掃的時間,腳踩在清爽的地板上有一種滿足感。在台灣時有一間自己的中古公寓,給了我充分的自由去想像和執行某些行動,比如我超喜歡一邊看B&Q或HomeBox的目錄,一邊設計下次要在哪邊DIY什麼家具、或拿捲尺搬梯椅量量在哪裡可以擺置什麼東西、怎麼用最少的錢做空間區隔……。
待在家裡,其實很多事可以做,我一點也不覺得無聊。現在暫住日本跟之前住台灣時的不同在於房子小且不是自己的,所以無法「玩」它;物價貴,所以能花的free money比較拮据;其餘的,我覺得改變不大,宅女到哪裡都很怡然自得。
去年夏天有一齣人氣日劇「蛍の光」創造了「干物女」這個名詞,劇情是講一個27歲的OL,上班時打扮的光鮮亮麗,但下班後一回到家就換上舊運動衣褲,橫躺在廊下喝啤酒、報紙蓋著就可以睡;覺得家裡最好,懶得出去跟朋友喝酒聚會or聯誼相親。就像晾著的魚乾一樣,年紀輕輕就失去生氣。
我除了上班時沒像女主角那樣打扮、回家時不像她放任家裡一團亂還斜躺喝啤酒之外,其餘的特性好像差不多。干物女並沒有放棄談戀愛的心情,只是大部分的時間喜歡待在自己覺得舒適的環境裡,只是…只是…不是所有的干物女都這麼幸運有一個長得像藤木直人的帥部長來跟她相遇,並且接受她喜愛的生活方式。
「在台灣宅就好啦,幹嘛去東京宅?真是太浪費了!」……不過,就如同羅馬是日積月累而成一般,宅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要改不容易。雖然豔遇發生的機率很低,最好不要期待,但至少現在的上下班途中,我每天有2.5小時得拋頭露臉在外,可以留意周邊的人在談什麼、注意店鋪的變化、快速掃描電車男s……都算是在台灣時不同的生活經驗,暫時我還不覺得煩。
到新的環境裡生活,我自以為是的覺得不一定要常常做一些「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來這裡浪費」的事。反正我就是循著我宅女的步調,在天氣好又不算晚起的周末裡,才慢慢的、優閒的暫離一下宅女模式,以觀光客的好奇心去走走看看,自己開心就好。
- Jan 07 Mon 2008 23:55
宅女不是一天造成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