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學生的時候, 我不能忍受自己的成績單上出現B, 或者以分數來看, 如果不是90分以上而是出現 80幾分, 我就會覺得失望, 覺得是不是自己表現不好。現在, 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 我的想法卻跟學生時代明顯不同......現在的我, 還是會把事情做好, 畢竟「榮譽感」一直在我的人生守則中佔重要地位. 但小時候那種「我要做到更好」or「我要做第一名」的成就動機, 已經被「我想把時間拿來做其他事」取代了......

去年年底看到一篇講「 B 級人生」的文章, 覺得心有戚戚焉...原來我想要的就是B級人生啊...

文章裡說, 日本經濟專家森永卓郎,把人生分成三級:
A級人生是「有錢沒閒」;
B級人生的「錢少一點,但是有閒」,可算是「有錢有閒」。
至於C級人生則是經濟困窘,可能是「有閒沒錢」(如失業者),也可能「沒錢沒閒」 ( 如底層勞動者)。

森永卓郎認為,B級人生是最有滿足感的生活。若每天工作10幾小時,犧牲家庭與休閒,不惜一切代價追求A級人生,即使賺到A級財富,沒時間享受也是枉費。B級雖然收入次一等,但還是能維持在一定生活水準之上,而且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實感,所以整體生活絕不輸A級。

因此,森永卓郎特別強調「B is Beautiful」,認為「B is Better Than A 」。


以收入 vs. 時間運用來說, 在日本, B級人生這種價值觀的出現,有其社會淵源。作家劉黎兒指出,日本經過長年經濟不景氣,原本「1億國民都是中產階級」的社會,已經不再回頭,轉成「 1%超級精英 +99%平庸上班族」的結構,除了極少數A+超級精英之外, 99%工作者的薪水都在遞減,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自己變成過勞死被報導出來的那一個.

附上一則在日本的道聽塗說...聽說因為稅金重,年收二千萬日圓以上的標準菁英家庭, 其實際可處分所得, 可能跟三百萬年薪的單身漢可花用的free money 差不多...這會不會也是日本太太當專業家庭主婦的其中一個原因啊 ?! 如果做得很累, 賺得比較多, 但卻也被扣得很多, 我相信的確會有不少人會覺得「阿我幹嘛把人生過得這麼累?」.

台灣的年輕人也漸漸有類似想法., 來看一個選擇B級人生的例子. 某 IC 設計工程師, 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下班就直接打道回府,再無餘力和時間做任何事,頂多倒在沙發前看一下電視,洗個澡睡個覺,又是另一天的開始。座右銘就是努力工作、趕快賺錢、儘快退休。他婚後生活有了重心(小P曰: 還算幸運結得了婚, 園區可是很多曠男怨女的) ,決定結束這樣乏善可陳的生活, 從電子新貴轉任公務員,雖然配股沒了, 年收足足縮水一半,卻不後悔。「以前我用時間換金錢,現在我用金錢買時間,把過去加班的時間,用來享受天倫之樂。」

問題來了, B級人生是否太消極? ......文章裡說B級人生重視「人生投資報酬率」,從追求工作表現的「高度」,轉為追求人生多采多姿的「廣度」,這是一種價值選擇的問題,與人生是否積極進取無關. 有人舉例, 不論是課業或工作,都適用80╱20 法則,亦即80%的成績,來自於20%的付出。假設你有 100小時,只要花20小時做A工作,就能拿到 80分,剩下的80小時,如果你有兩種選擇:

1. 精益求精在A工作下苦工,最後拿到滿分100分;
2. 去做BCDE四件事情,每件事情投注20小時,就算只各拿到 60 分,最後總分是80 + 4× 60 = 320 分。

哪一種時間運用方式,帶給你較大的滿足感?這就是B級人生所思考的問題。即使收入變少,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或挪出時間做其他嘗試,就是 B 級的生活經濟學。


從生活消費面來看. 在日本常見「 B 級」這樣的字眼,像是 B 級美食、 B 級旅行...etc。日本長年以來都是"全民皆為中產階級",所以 B 級力量其實很大,生活品質也不差. B 級產品很多並不會輸給其他社會的 A 級產品.

作家劉黎兒說, A 級商品因為有人一直喜愛、出錢維持,才會流傳後世; 雖然 B 級商品都是被消費掉的, 但是 B 級人現在對於消費也都有自己的執著,區隔不是那麼大,而且對流行,還比保守的 A 級敏感;加上每個人都有些基本的知性修養,很會打發人生,或是有將地攤貨與名牌商品並用的自信,人生也與搭配服飾等一樣,我並不全然相信「一分錢一分貨」,有餘裕安排的人最懂、最會享受, B 級人的 sense 最好......

我也覺得, 以消費花錢來說, 如果你不在乎花大錢的話,要得到A 級產品很容易; 但如果可以付出較少的代價並且稍微用點心挑選B級消費,其實也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回報,有時還不會輸給 A 級. 把其他的成本移去做其他的事還能得到其他滿足呢...


所以, 我的人生觀, 算是一種B 級人生觀.

人生前半段的學涯&職涯,彷彿是為別人的眼光和肯定而活, 像一種「加法選擇」,想尋求各種可能性,為自己的職涯資本增值,包括好成績、薪水、證照、升遷等等。但漸漸的, 由於比較懂得要愛自己了, 也經過一些人生的體驗, 開始執行「減法選擇」。把人們眼中的成就, 如金錢、地位、家庭、愛情、享受生活等等,逐項刪除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終留下一兩項,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果公司沒有配股, 不用太難過收入不如別人, 往好處想就是自己不會被綁住捨不得走. 若還看好這家公司, 就去買幾張它的股票也行啊.

年紀資歷到了一定程度時, 除非轉任管理職, 不然薪水會卡住上不去, 但因為工作不是我人生的全部. 所以在"爭取加薪"與"保有個人時間"上我會選擇後者.

在消費時, 會去斟酌到底是要追求炫, 還是實用. 比如說, 也是買得起車. 或許我某天比較衝動, 牙一咬豁出去也能出手買台進口車, 但正常情況下對我這個B級經濟學的人來說, 結局會是選擇實用的國產車. 與進口車的價差可以省下來去做很多其他的事.

比如說買筆電, 我們B級人生觀的人會將價錢, 功能齊全度, 設計質感做綜合考量. 台灣的雙A 品牌對我來說算是十分OK. 我個人是不會像A級人那樣時髦, 花錢去買全世界最薄的電腦.

砸下存款去買一個柏金包不是做不到, 問題是你要這麼做嗎? 我不會, 而且我一點也不覺得好看. 那LV包如何? 或許在某個特別日子裡, 我會心血來潮買個Damier Canvas line 的 Naviglio 送給自己當禮物(沒錯我只中意書包型的), 不過比起愛用者口中的「用個10年都不會壞, 攤下來一點都不貴呢」,送我當禮物我很樂意接受, 要自己買的話我其實對一個名牌包用10年興趣缺缺, 用同樣的總價10年換10個B級新包包還比較有趣哩.

我偶而也是會去吃吃A級的餐廳, 但是同一家A級餐廳很少光臨第二次, 因為我也想把時間和金錢拿去試試「其他的」 A級餐廳. 更多的時候是花在B級餐廳上, 享受尋寶的樂趣. 常常 B 級餐廳比A級餐廳帶給人更大的滿意度喔.

喜歡看舞台劇, 但很有分寸不會每月去看, 一年可能是安排個一兩次吧. 存錢還是很重要的.

喜歡聽音樂 & 看電影, 拜網際網路發達之賜, 下載很方便, 也省了不少錢. 但是對於自己喜歡的, 還是會去買 CD 或到電影院體驗臨場感.

喜歡出國旅行, B級人也能一年出去個一兩次. 前提是努力上網做功課. 就算不是花大錢參加豪華團, 常常也能獲得意外的滿意和收穫.

運動健身的方式很多, 不花錢的方式是自己有耐心去戶外慢跑, 但我一定會荒廢. 花錢上健身房? OK啊. 只是我沒有去參加亞歷山大或加州, 去聯園便宜多了.



我覺得, 能擁有自己的時間和自由, 真的很可貴. 以物質生活來說, 其實B級人生觀的人也可以擁有A級人生觀的人所享受的種種, 只是B級人生觀的人多參考了其他選擇, 用相對經濟的方式去獲得同類的享受. 這不全然是金錢考量, 有時做選擇的過程也是一種樂趣......

再想想現在的自己, 我選擇暫離台灣來日本工作和生活, 卻有點像是我B級人生觀裡的超A級選擇..., 因為, 在台灣時比較能闊氣的花錢啊......不過有好有壞啦, 重要的是我有選擇的自由, 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塵埃 的頭像
    小塵埃

    98%乖 + 2%不想乖

    小塵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